很早就听培根的名言: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读诗确实可以装装逼,数学也能算得死死的,哲学时不时可以跳脱物外。但是“读史使人明智”一直让我非常困惑。

初高中的历史考试也经常八九十分,也没见自己有多明智,也没做什么称得上明智的事。而且记记史实人物也没什么大不了吗,不就是流水账?能称得上明智吗?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我很久,难道培根说错了?但我们的毛主席熟读《资治通鉴》,确实非常明智。而且《史记》受到历代名家的推崇,难道他们也错了?显然不可能啊!那么读史怎么就明智了呢?

直到上月看到吕思浩老师TED的演讲《学历史的大用》,终于理解读史为什么使人明智!

一、方法不对!

我们初高中教授历史的方法是西方培养工匠为目标的思维,按照时间顺序罗列历朝历代的兴亡得失,我们只能从中获得知识,但不能从中获得智慧!

那么我们的老祖先是如何读历史的呢?左宗棠已经给了答案:

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是如何?我自己任性为止,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世接物为两事。

设身处地

我们读历史的时候,每到人物关键抉择的时候,要盖上书,“设身处地,揣摩通透”:如果是自己,处于这种情形,会怎么做?别人为什么做得更好,我为什么想不到?或者想到做不到?

正如“圯上纳履”的故事,如果我是张良,碰到一个老头,故意脱鞋扔到桥底下让我捡起来,我会怎么做?首先也必然会“欲殴之”,或者索性不理他走人,或者忍住之后,但并不会长跪。通过比较“我”和张良的做法,才能体会到人和人修为的差距,高手间的过招正如“佛祖拈花,迦叶一笑”那样不露声色却惊涛骇浪。

多线思维

也不能是单线思维,还要常常想历史可不可以其他方向发展,这件事到底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比如荀子在他的《议兵》中就比较了齐国、魏国和秦国军队的战斗力,认为秦国军队“利出一孔”,只有军功才有出路的方式(经商不让做,原来的世袭被剥夺,只有上战场),逼着秦民成为亡命之徒。那么问题来了:其他国家也看到了秦兵的勇猛,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为什么不效仿秦国呢?为什么眼睁睁看着秦国强大,自己没采取行动?难道他们都傻吗?秦灭六国是必然还是偶然?

这才是历史应该考察的问题,而不是问秦灭六国的顺序,几几年统一,采取了什么制度······其实楚国也确实尝试过,吴起的改革就是例子,但最后吴起在楚悼王死后被贵族们追着砍,并被乱箭射死。其他国家不是不想改,而是贵族力量太过强大,即使改了,也非常可能被暗杀,回归原来的平衡。

近代的中国也尝试学习西方做资本主义改革,但是工业基础实在太弱,资本阶级的力量实在太弱,而且收到列强的宰杀,没办法像英国、日本一样成功转型。就是在这种屡战屡败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传来了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之后还有共产主义,但前提是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紧接着是“十月革命”的真实实践,进一步增强了共产党人的信心和决心!

二、文理相通

反观自己学习数学物理的时候,也有类似体会:单纯看答案会觉得理所应当,没什么新奇的地方,但是真自己做的时候,却怎么也想不出。所以很多人做了也做了很多题,也看了很多答案,但考场上还是完成不了。这也是方法的问题。

正确的方式是,先要自己做,碰到困境的时候,尝试各种方法,当“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才看答案,看看差距在哪?才能“柳暗花明”,反复磨练才能有质的飞跃。

三、如何应用在生活中?

历史上的人物故事无数,但是人性是想通的,阅读历史不求多,但求精求深。比如《鸿门宴》,初读时觉得项羽很傻,亚夫已经这么明显告诉他刘邦的祸患了,为什么不果断下手?这样不就不会乌江自刎了吗?

我这种想法很像现在很多人看到比特币4万美金的时候,责备自己为什么当初没有入手比特币呢?或者遗憾为什么当初没有购买北上深的房子?

后来做交易的时候想通了,如果再给项羽一次机会,他也不会杀刘邦。因为他从起义到破釜沉舟,再到鸿门宴的位置上,靠的是重情重义重名声。如果他会杀刘邦,他也不可能坐在那个位置上。

所以如果倒退十年,当时自己的眼光、才识不可能买比特币,如果当时真买了,涨了10倍肯定跑得比兔子还快 。如果真有这个本事,现在的机会反而更大,更多热人进场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所以是你的走不掉,不是你的终会离开;暂时没得到的会以其他方式回馈,暂时得到的会以不同方式消失。“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同样,我也不再后悔当时选择做交易,本可以去“华大基因”过上稳定的生活,但让我再选一次,在当时的认知下,大概率还是去闯。

后记

吕老师向我呈现了看待阅读历史的新视角,确实获益匪浅。历史是磨刀石,他如今传授了磨刀之法,磨刀之功得靠自己了。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读最高学府的风口专业,冲吧!

标签: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