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与回报
付出与回报似乎没什么好写,不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确实如此,老话还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从自己的经历和别人的故事中,我的想法发生了多次转变,曾一度否定这些话,最终又回归原点,“种瓜得瓜”。
一、付出不一定有回报
高二那年花了很多时间准备竞赛,寒假暑假都砸进去,平时上课也在刷题,初试时还考得挺好,没想到栽在了复试,题目偏得很,和平时刷的完全不同,最后水了一个二等奖,当时一等奖还有高考加20分,真是亏大了。
高三参加了自主招生,报了THU,结果面试的时候太菜,只能定向加5分。
最后是高考,数学一不小心看错了一道大题,刚好错失世一大。当时的大学只知道清北,还以为没书读了,最后压线调剂到FDU公共事业管理。
当时看到自习室“天道酬勤”的大字,心想,是自己还不够勤呢,还是天没有“道”呢,付出的回报就这吗?
二、付出一定有回报
到了大学之后,任性地旁听物理系的课,瞬间发现毫无压力,高数大物什么的都学过,非常轻松,这“天道”的反射弧还挺长的。高中刷题打下的基础,大学学啥都挺快。乔帮主的演讲再次启发了我:
你不可能充满预见地将生命的点滴串联起来,只有在你回头看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些点点滴滴之间的联系。
付出不一定马上有回报,但总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馈给你。
三、回报需要什么样的付出?
毕业后误入交易圈,每天的下单决策都需要计算付出与回报,最初觉得以我这样的数理基础,算这些加减乘除不得轻轻松松。
但实际情况是,当走势没涨的时候,不愿意提前付出;当小涨突破时,害怕是假的,不敢跟进;当涨到“中途”,感觉会大幅震荡,跳动很快,更加不敢跟进,然后非常后悔,为啥之前不早进;当涨得更高时,已然陷入后悔之中,盛宴已过,不停骂自己傻Ⅹ;最后的上涨还有高潮,实在忍受不了,一把进去,一闪冲出高点,急转直下,稳稳套牢!
韭菜就这样稳稳地收割了。这段经历非常特别,以往觉得未来都是可以预期的,付出与回报总体也是对等的,但无数的下单告诉我,有些领域还是不可预期的,单次决策的结果更加不确定。
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当还没上涨的时候,怎么才有勇气下单呢?再进一步,我人生的每一步,到底依据什么做选择呢?虽然最终还是没有找到理想的答案,但还是从儒释道中找到一些线索:《论语·述而》篇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子曰:“求仁得仁,又何怨?”。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也讨论了类似的问题:伯夷行善积仁,最后竟然饿死,颜回好学,却为贫穷所困,过早去世;反倒盗跖杀戮横行,却长寿而终,违法乱纪,却代代相传。天道何在?
司马迁给了他的答案:如果富贵真可求,搬砖也去啊,如果不可求,还不如按自己的喜好去做。
下单时不应该只考虑这一笔,应该考虑这一类情况,按概率去下单,即使这把亏了,也隐含这更大的盈利空间。道理很清晰,但很显然,我做不到。带着这个遗憾,黯然离开这可怕的“珍珑棋局”。
四、付出即是回报
此后经历了一些奇遇, 不平衡的时候学会了关注当下,越来越发觉所有的苦恼都来自自身,而非外界。谁小时候不会有这样的梦想:中彩票。极小的付出获得极大的回报,然后存银行,便可以不用上课,快快乐乐玩耍。数学课上的统筹问题和最优化问题也是教我们用做小的代价做最多的事。这种用最小付出获得最大回报,并且越快兑现越好的思想,很容易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且在生活的小波澜下屡试不爽,还常常被人夸赞“聪明”。
但这种思想经不起生活巨大的波澜,小聪明终究不是大智慧。经常在山脚下仰望山顶:“要爬上去,风景一定很好。”,真到了山顶:“还是山脚下舒服,回去一定好好休息。”苏东坡写过一首《观潮》揭示这矛盾的心理: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所以每当在付出前希望有大回报的时候,还真会幻想一下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又是怎样的情形呢?如果天降nature,以我现在的水平,能抗住同行的质问吗,能带领团队再发顶会吗?还是算了吧,暂时不配。即使真获得荣誉,开心的也就那一刻,真正让自己难忘的还是披星戴月、衣带渐宽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也已成为“过去时”,为何不在“那时”好好享受呢?
如果现在很苦很累,如果现在仍颗粒无收,不妨想象未来回忆过去的自己,不论那时是贵是贱,自己也曾自强不息。
深吸一口气,当下的付出即是回报。
帆哥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