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成绩的一些思考
前两天查到了期末成绩,总体还行,不过总觉得与本科相比,含金量更少。考试内容很多是往年的原题,室友平时不怎么上课,一晚上突击答案,加上可以带一张A4纸,很容易取得高分。
国内外教学的差异
考试周复习数大的时候还专门找了伯克利的作业当练习,不得不说,难度极大,这样侧面反应了两个学校教学水平的差距,也怪不得美帝的IC产业如此强大。对比了一下,发现有以下差距:
- 题目新颖:伯克利的作业题很新颖,感觉很多是老师科研碰到的问题,仿佛是在优化实际用得上的电路。我们的作业题都是往年题,比较基础,但接触不到更新的东西。
- 资源多:伯克利的数大课有公开的主页可以访问,挂出了往年的作业和试题及解答,很方便同学自学。我们的资源只能靠学长学姐回顾,内部流传。
- 授课:伯克利在12年的数大视频就可以在pad上投屏,边写边讲课。我们还是用一页一页ppt,这种带入感不强,老师累我们睡。
也尝试分析了一下原因:第一,作为工程硕士,大部分人的基础不强,如果直接上伯克利的难度,等于劝退;第二,国外一般采用小学期,每学期的选课较少,有较多的时间应付这种硬课,当年伯克利交流时也就选了三门课:固体物理、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我们一学期有10门课左右,很难应付过来。
要上好一门课确实需要水平,既要教干货,让学生收获满满,又不能难度太大导致劝退。不但要讲得好,作业也要布置得好,还要调动自主性。这点IC课的唐老师倒是做得不错。
收获满满
如果是以前,我是很看重最终的成绩结果,现在更加看重整个学习的过程,还是很感谢各位老师的。真正让我开心的不是这些期末成绩,而是:
- 模大课积累了很多调管子的技巧,排了很多坑。
- 数大ALU单元的project,加深了我对超前进位加法器,华莱士树,booth编码的理解。debug水平提高不少。
- IC课走了一遍数字IC设计的完整流程:顶层设计->行为级代码->DC综合->布局布线。还学习了画模拟版图。
- 射频课从无到有搭了个LNA,功力又上一层。
- EDA比赛做稀疏矩阵加速,学了很多高性能优化的方法。
真正的功夫在平时的点点滴滴,在过程中体会到乐趣,才能持久地沉浸其中,厚积薄发。
如何更上一层楼?
回顾过去的学习过程,真正让自己水平提升,获得全新认识不是听课,而是“做题”。这里的“做题”是比较广义的:
- 平时说的刷题:拉扎维、格雷的课后习题刷下来,模大功力会大增;
- 大作业project:带着问题翻书、听课、找资料会印象深刻;
- 仿真模拟:手算与仿真对比,能更加深刻理解原理,还培养“sense”;
- 小项目:比赛,github等
微电子是大坑,还需要很长时间和精力去填充,现在刚开始又点基础,但还不牢固,仍需要非常非常努力。
不错不错
似乎发现了校友,请问博主是集成电路工程的吗?